在严厉而持续的本轮楼市调控作用下,房产交易已经出现全国范围性的量价齐跌。在此背景下,大多数房企都选择了大幅放慢拿地速度。受此影响,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益也大幅缩水。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土地成交面积同比增幅大幅回落。2011年,全国30个典型城市经营性土地成交建筑面积为74483万平方米,同比2010年下降了3%,增幅大幅下降41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商品房成交面积大幅萎缩,开发商库存量不断走高,使得开发商难以及时回笼资金,金融政策的紧缩也使开发商贷款受阻。而随着中央高层对调控不放松的基调的延续,开发商对未来楼市预期并不乐观。业内人士分析,2012年上半年,开发商的购地热情仍然将持续减退,“对楼市观望情绪的加剧也将延迟土地市场抄底的时间”。
内地房企减缓拿地速度
盘点各大房企在2011年土地市场上的表现可以发现,除极个别具备央企背景的开发商外,大多数房企都放缓了拿地速度。
虽然龙头万科2011年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同比分别增长20%和12%,但拿地面积和拿地金额却大幅下降44%和48%,这一数据在行业内堪称保守。
2010年曾创下1976万平方米拿地量的万达同样趋于谨慎。2011年,万达新增的可建面积仅1016万平方米,同比减少48.5%。截至2011年底,万达的土地储备较2010年甚至略减了60万平方米。
恒大地产的拿地情况则在2011年呈现出前松后紧的态势。2011年上半年,恒大地产新增土地数量几乎与2010年全年持平,但下半年几乎停止拿地。
连续两年超过900万平方米的新增土地储备和超过150亿元的拿地投入,龙湖地产在2011年同样出现了逆转。据其公告,2011年全年,龙湖地产拿地共计8幅,新增可建面积414.67万平方米,不足2009年及2010年的一半;总地价90.22亿元,同比2010年的190亿元,下跌幅度超过五成。
绿地集团在2011年的购地量也迅速缩减。根据2011年各项公开数据,绿地新增可建面积跌至627万平方米,拿地金额亦大幅缩水至97亿元。而2010年,绿地新增可建面积达1433万平方米,拿地金额为341亿元。
中国海外则是2011年的激进典范。2011年,中国海外拿地面积仍逆市上涨超过三成,超出全年拿地目标的53%。融创中国虽然拿地不多,但拿地价格之高仍属激进。据其公告,2011年,融创共计拿地7幅,斥资102.4733亿元,平均楼面价达到5773.9元/平方米。
和内地房企保守姿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越来越多的港资房企开始启动反周期投资,加入逆势“抄底”内地楼市的“淘金”阵营。据统计,仅和记黄埔、九龙仓、恒隆地产、周大福企业等几家资金实力雄厚的港资房企,2011年在内地土地市场上的投入就超过200亿元。
土地出让金锐减
房地产企业拿地意愿降低直接导致多个城市土地出让金锐减。
根据中国房地产信息集团对全国100城市招拍挂土地的监测,2011年全国100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为15970.6亿元,相比上年的18887.4亿元减少15.4%。2011年,上海以1243.6亿元排在土地出让金排行榜的首位,而2010年的三个土地出让金千亿元俱乐部成员北京、上海和大连,在2011年均出现不同幅度的下滑,其中大连较2010年缩水过半。
但在排行榜TOP 30的城市中也不乏土地出让金出现较大增幅的城市,诸如沈阳、昆明、济南、哈尔滨、郑州、镇江土地出让金依然逆势增加。
上述城市土地出让金出现增减不同格局的背景,来自于开发商在政策调控下拿地策略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在2011年加大在二三线乃至四线城市的拿地比重。
以中国海外为例,该公司在2011年上半年进入的主要城市包括长沙、吉林、烟台、合肥、南昌、南宁、武汉等,均以二三线城市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