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何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美丽天津的话题,部分建设领域的天津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畅谈了自己的想法。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大交通体系
天津市人大代表、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主任窦华港说:今年城乡建设交通工作要让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民生保障三驾马车同步推进。建设美丽天津,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大交通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将全力推进铁路、机场、港口、地铁、高速公路、快速路等“两港四路”建设。加大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完善城市路网体系,大力推进北部地区快速路网建设,在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完善慢行交通体系方面下功夫。突出抓好美丽天津一号工程建设,大力实施“四清一绿”行动,尽快启动侯台城市公园建设,年内启动公园和相关道路、管线切改等12项配套基础设施开工建设。继续组织供热改燃工程,推动排水设施建设,实施雨污分流改造。要突出抓好20项民心工程建设,对于关系民计民生的小项目建设要更加高度关注,带着感情和责任抓好抓实,优先安排项目建设、优先安排建设资金,确保项目早建设、百姓早受益。
提升住房质量提高土地资源利用
人大代表、市国土房管局长刘子利说:2014年,我们将超前筹划,以建设美丽天津为抓手,高标准履行好国土房管职能。一是完成559个、2570万平方米旧楼区提升改造,基本实现中心城区成片旧楼区综合提升改造全覆盖,届时将有约42万户、120万群众受益。二是提高地热勘查和开发利用水平,争取到2017年,全市地热年开采总量达到5000万立方米,地热和浅层地热能供热(制冷)面积为4050万平方米。每年可以节约标准煤约6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63万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燃煤带来的空气污染问题。三是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拆房扬尘,坚持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严格落实治理方案、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机制、严格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坚决防控扬尘污染。四是全面提升天津市物业管理和服务水平,继续加大对物业项目巡查监管力度,大力推进房屋及设施设备维修和应急抢修,启动物业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强化物业企业进入与退出小区监管,让广大群众住得更安心、更舒适,构建和谐社区、美丽社区。
推进住宅产业化和预制装配式住宅
政协委员、天津住宅集团董事长马骏说:在美丽天津建设中,要加快推进住宅产业化和预制装配式住宅的发展。近十年来,我国的住宅建设快速发展,但其生产方式仍然是传统的、粗放的、劳动密集和高耗能的,建筑能耗占各种能耗总和的40%,建筑施工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要改变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就必须要走住宅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预制装配式住宅就是住宅产业化的一种实现形式,这种新型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效率高、工期短、节能环保,减少施工污染,提高空气质量,实现绿色施工,确保提升住宅质量。它将带来住宅建设上的一场革命。在应用初期采用这一新技术比传统的建筑方式造价会高一些,因此推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随着应用规模的扩大,这一问题会逐步解决。预制装配式住宅在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方面的显著优势和它所具有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无可比拟的,它必将成为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建议在土地供应、成本补偿、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相应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大力支持预制装配式住宅在全市的推广应用,使其能够快速发展。
建设生态城市推广绿色建筑
人大代表、天津建筑设计院长刘军说:建设生态城市,需要从治理建筑高能耗着手。据统计,现在我国每年新建房屋20亿平方米中,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而既有的近500亿平方米建筑的能耗已超过5亿吨标准煤,相当于2011年三峡发电量的19倍。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达到10.9亿吨标准煤,比三峡电站34年的发电量总和还要多。目前,我们降低建筑能耗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大力推广绿色建筑。通过近百项获得星级绿色建筑项目的分析结果表明:住区绿化率平均大于38%,平均节能率达58%,节水率大于15.2%,可循环材料比例大于7.7%,二氧化碳减排每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8.2公斤。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坚持把绿色、低碳技术作为主攻方向,从2008年开始就先后成立了绿色建筑研究小组和绿色建筑机电技术研发中心,着力开展绿色建筑技术的研发与实践,先后建成了天津市首座挂牌绿色建筑、北方地区首座零碳建筑,承担了中新天津生态城起步区80%的绿色建筑项目,完成了解放南路生态城区规划,并运用BIM技术成功开展了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的设计实践,绿色建筑设计水平保持天津领先,走在全国前列。
发挥城市湿地资源作用
政协委员、市国土房管局副总工程师、地质勘察管理处长张云霞说:结合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建议发挥城市湿地资源作用,对湿地开展古地理、古气候、地质环境的调查,研究分析评价其特点和作用,使湿地修复做到规划科学,界限划定依据充分合理。同时,在湿地的修复和保护上要建立长效机制,特别是在资金投入上要综合考虑政府出资引导、优惠政策服务、社会资金参与的多元化资金渠道。建议抓好城市规划建设的安全保障。针对天津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加大及城市布局的调整,应高度重视规划建设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工作,大区域规划建设要以综合地质调查技术报告为支撑,确保城市建设安全性,充分发挥地质工作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先行性、基础性作用。
|